长者版 | 无障碍浏览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市生态环境局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索引号: 11341600728524325W/202506-00058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发布机构: 亳州市生态环境局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公民 / 函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37号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6-26 发布日期: 2025-06-26
索引号: 11341600728524325W/202506-00058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发布机构: 亳州市生态环境局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公民 / 函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37号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6-26
发布日期: 2025-06-26
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37号市人大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6-26 14:49 信息来源:亳州市生态环境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李爱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环境保护待解决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2018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决策部署,积极配合农业农村局、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一)建立市场化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是提升收运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户集中投放、服务企业收运、县区统一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强化收集转运能力,严防产生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2024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投入资金30655.71万元,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现有一线保洁人员1.6万余人,配备垃圾桶41.11万余个,共有各类转运、清洗等作业类车辆约651二是创新收运模式。更新设施配备,投入必要的垃圾桶、

 

压缩车等设备,实行桶车对接,改变了以往农村简易的垃圾收集转运模式,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标准。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直收直运新模式,通过垃圾直收直运车,直接将垃圾密封、压缩、运输至垃圾处理场,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三是规范清扫流程。细化生活垃圾考评标准,对保洁员、清运员的工作标准进行规范,明确了以整治集镇环境为首,而后辐射村组的清扫模式,严格落实初扫洒水、保洁、清运等工作。四是严格企业考评。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格按照我市《农村生活垃圾监督考评细则》考核标准,开展定期考核及督查规范运作流程。对环卫公司实施月考核评分制度,根据当月考核结果计算当月项目服务费并按季度付费,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报给各运营企业,要求及时整改、反馈,促进垃圾处置的运行效率,切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子。

(二)健全收储体系,推动秸秆“五化”利用。一是健全收储体系。建立健全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收储点的1+X”的秸秆收储网络,全市累计建设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268个,设置露天秸秆收储临时堆放点(场)724个,实现秸秆收储运网络乡镇全覆盖。二是推动“五化”利用。坚持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方向,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到95.8%三是育强规模企业。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条,通过项目扶持、资金补贴,重点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企业。目前,全市秸秆“五化”利用500吨以上的规模企业(经营主体)395家,其中千吨以上规模企业346家。

(三)推动绿色发展,深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一是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组织县区对养殖场实行“一场一策”,指导养殖场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主体责任,提升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水平和粪污处理能力,促进粪肥还田利用,全市2700家规模养殖场集污池、堆粪场、雨污分流等治污设施配套率达100%2024年,全市畜禽粪污产生量约920万吨,利用量860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3.49%二是推进生物有机肥生产。坚持“外引内育”结合,大力推进生物有机肥生产,通过招引上海唯丰农业有限公司,培育蒙城县皖蔬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利辛县圆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有效解决畜禽粪污处理难、利用难问题。全市建成有机肥厂13个,年加工畜禽粪污50万吨,生产有机肥24万吨,产值1.4亿元。三是示范推广“肥水还田”模式。坚持以种养结合、厌氧发酵、管网输送、就近消纳为主线,将符合检测要求的有机肥水通过管网,适时适量进行还田利用,全市实施肥水还田的养殖场106家,铺设田间管网87.8万米,覆盖农田15.6万亩。

二、下一步打算

诚如您所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仍有待完善。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配合农业农村、住房建设等部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加大正面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工作简报等,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政策举措、经验做法和主要成效,倡导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理念,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二是加强科普教育。制作垃圾分类等宣传画,科普卫生健康知识。加大入户宣讲和教育培训力度,深入开展积分兑换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逐步树立环保卫生观念。三是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相关技术研究应用,探索推行符合我市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的分类处理模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

 

 

办复类别:B

联系电话:5237159

 

亳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5619    

 

 

 

 

Copyright©2025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9012308号-1
主办单位:亳州市生态环境局 联系方式:5237600
  网站标识码:3416000011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