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我局党组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强化党建引领,优化治污方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一、2023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印发《关于调整市级领导包保县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工的通知》,优化调整市级领导包保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制度。出台《亳州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奖惩工作实施办法》,严明问题排查整改工作纪律。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制定《亳州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压实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工作责任。二是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录入省“1+1+N”系统环境问题2419个,居全省前列,完成整改1925个。三是借力民主监督,组织各民主党派开展生态环境问题现场核验,提升问题整改实效。2023年我市需完成整改中央和省级层面交办问题81个(其中前期中央和省级层面交办问题8个、2023年省督察交办群众信访73个),截至2023年12月底已完成整改验收。省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我市期间,交办群众信访事项240件,同2020年环保督察相比下降66.94%。我市谯城区白酒企业集聚地水环境问题,因整改成效明显,被作为正面典型案例推送至生态环境部。
(二)完善工作机制,巩固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成果。一是实施县区生态环境分局干部包保乡镇,加强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健全乡镇空气站异常点位推送机制,发现整治污染源300个。二是开展针对性监督帮扶,每季度组织一轮县区涉气问题排查,累计排查企业2171家,整治问题817个。三是开展餐饮油烟、异味和噪声扰民问题排查整治,共排查整治问题1371个。四是出台我市秸秆禁烧责任追究办法,压实属地特别是乡镇责任,实施全天候高塔视频管控,截至目前省生态环境厅认定我市零火点。五是持续提高“技防”水平,新建覆盖全域的高塔视频监控、工业企业用电监控试点项目,安装660个高塔视频监控点位,实时识别推送火点信息,在650家重点涉气企业安装5100个用电监控设备,实时监控企业治污设施运行、应急减排响应情况。打造大气污染防治系统平台,将涉气信息化系统集成到一个系统平台,建立环境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共推送处置企业治污设施运行不正常、站点监测数据异常、焚烧火点等信息10006个。2023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6,位居全省第8位,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6位;PM2.5平均浓度39.3微克/立方米,居全省第13位,同比改善3.7%,改善幅度居全省第5位;优良天比率74%,居全省第14位;较好完成省下达约束性目标和力争目标任务。其中5月份优良天数比率100%,11月份PM2.5浓度同比下降20%、12月份PM2.5浓度同比下降24.2%,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12月下旬全省出现重污染天气36天,仅我市和黄山未出现重度污染。
(三)推进重点领域攻坚,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一是加快谯城区西部城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弥补基础设施短板。对已建成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运维情况开展督查,推动切实发挥效益。二是加强汛期水环境监管,实施汛期水质应急加密监测,及时掌握汛期水质变化情况,分析研判水质动态趋势。三是加强同上游商丘、周口等地市及阜阳市联防联控,合理安排涵闸调度,保障国考断面安全度汛。2023年,全市13个国考断面优良比例92.3%(扣除西淝河亳州市断面氟化物本底值影响),超出省下达确保目标30.8个百分点,4个省考断面优良比例100%,未出现劣V类水体和汛期污染强度前50名的断面。
(四)实施规范化管理,全面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一是严防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8家新增重点单位全部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二是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对全市54家涉及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开展规范化管理现场检查和评估。三是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试点工作,在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各建设了1家试点企业。四是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完成31家涉化学物质企业环境信息统计调查,以亳州国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为依托,试点开展抗生素环境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我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五)坚守环保法律底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一是坚守生态环境法律底线,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荣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安徽省非现场监管执法技能竞赛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二是加强湿地公园保护,完成236条湿地公园卫星遥感线索核查,查处全省首例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三是组织开展危险废物、辐射等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分项逐项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共发现环境安全隐患问题121个,已全部完成整改。四是推进生态损害赔偿。认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横向联动、纵向沟通,积极开展线索筛查,磋商成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8件,赔偿金额50.9986万元,凸显生态环境质量有价。
(六)完善污染治理方式,项目化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谋划各类项目49个,预计总投资39.22亿元,拟申请上级资金23.74亿元。一是谋划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共5个,预计总投资10086.5万元,申请上级资金3520.59万元,其中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4个项目,总投资8086.5万元,申请中央资金2419万元。二是谋划水、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共44个,预计总投资382129.7103万元,申请上级资金233926.43万元,其中9个项目已通过省级审核,其中5个项目已通过生态环境部第一轮审核,预计总投资43905.96万元,申请中央资金32261.73万元。突出控源截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形成“污水集中收集+生化处理”“污水集中收集+大三格+生态处理”“小三格+生态池”等农村污水治理方式,不断探索完善治理路径,获得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省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县资格,获得专项奖补资金2亿元。
(七)主动担当作为,提高生态环境服务水平。一是提高环境审批效率。1-12月份,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378个,其中报告书项目19个,报告表项目359个,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21个,未审批两高项目,报告书、报告表审批时间分别比法定审批时间60日、30日降低了60%以上。二是提高帮扶指导力度。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贯穿于审批、执法、结对帮扶的全过程,以务实姿态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深入开展重点企业包保走访活动,扎实开展走访调研,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做到有求必应,坚持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结对帮扶企业100家,走访企业1077家次,收集问题81个,已解决77个。三是强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双招双引”。2023年以来,我市签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项目75个,签约总金额215.951亿元;开工项目25个,投资总金额268.1亿元,投产项目11个,投资总金额11.746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稳固。受不利气象影响,重污染天气应对压力大。夏季臭氧污染生成机理复杂,治理成效不明显。周边地市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政策不一,本地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管控难度较大。二是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薄弱。市城区污水处理日常缺口约3万吨,汛期缺口约6万吨,晴天藏污纳垢、雨天零存整取。污水管网建设欠账较多,部分地区雨污管网病害缺陷检修管护不到位,利辛县、蒙城县污水收集率分别仅为44.7%、38.2%;谯城区89个商业小区仍有26个未实现雨污分流,691条背街小巷管网改造完成率仅44%,雨污混流问题突出。三是污染传输压力依然较大。秋冬季空气污染传输频发,夏季臭氧区域性污染较强,秸秆焚烧、烟花爆竹燃放区域传输污染较重。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受河南上游来水污染影响较大。
三、2024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思路
2024年,我局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123”工作布局,即坚定1个目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优化2个方式(污染防治方式、监管服务方式),强化推进3个重点领域攻坚(持续深入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加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双招双引),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效。
(一)坚定1个目标。全面贯彻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主责主业,紧紧围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这个硬目标、硬任务,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抓总和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统筹推进防控污染传输和深化自主减排,统筹推进约束性指标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坚决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二)优化2个方式。一是通过科学谋划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优化污染防治方式。紧紧围绕“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和国控断面水质达标要求,积极谋划污染防治项目。以解决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导向,加强中药材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项目、重点区域集中治理项目、企业集群综合整治项目、减排明显的淘汰类项目的谋划,统筹考虑重难点区域、领域、行业,有效引导和推进污染减排。针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谋划相关项目,争取国家、省资金,系统做好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工作。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抓住政策机遇,加快谋划申报EOD项目,积极争取政策金融项目支持。加强对纳入省级EOD 项目的调度、督促金额指导,加快项目实施。二是通过持续加强非现场监管体系建设,优化监管服务方式。紧密结合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实际,突出实用性导向,积极申报国家专项资金,持续加强非现场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高塔视频监控、企业用电监控试点工作,推进企业视频监控建设,不断扩大企业用电监控设备安装范围,力争涉气企业全覆盖,严格管控企业治污设施更换、维修过程。推深做实“问题发现-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非现场智慧监管作用,及时开展对企业的针对性帮扶指导,促进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双提升。
(三)强化推进3个重点领域攻坚。一是持续深入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难点、堵点问题,加大排查治理力度,强化督查调度,视情采用提示、警示、督办等方式,有力有序推进群众身边环境问题整改,及时消除化解各类环境风险隐患。狠抓中央和省级层面问题整改,特别是2023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66项反馈问题的整改(其中需要在2024年完成整改54项),提高畜禽粪污、大气污染典型问题整改标准,对标对表完善整改举措,做好省环保督察“后半篇文章”。深入开展湿地公园和经济开发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做好中央生态督察准备工作。持续开展已完成问题“回头看”核查,县区自查、县区互查、市级跟踪督查,确保整改成效,严防问题反弹。二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果。扎实开展皖北六市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等社会面源管理力度,常态化落实建筑工地、拆迁工地、中药材初加工等污染防治。加快补齐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短板,继续加强1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管控,推进“一断一策”工程性措施落实,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管”,最大限度减少本地污染排放,实施汛期水污染防治和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强化国、省考断面水质保障。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和新污染物治理试点,提升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水平,加强“一住两公”等重点建设用地环境管理,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消除耕地土壤环境风险。有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争取涡阳县纳入省级试点县区。加快推进湿地公园建设验收,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深入实施“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专项行动,定期开展联合巡查,及时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建立整改问题四项清单推进整改,谋划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及监测评估工作。三是持续深入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促进环保事业和环保产业良性互动。大力推进涡阳县、利辛县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创建“无废城市”。重点推进涡阳县、谯城区光伏整县推进工作,打造百亿级产业龙头。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头部企业落户亳州,强化环保制造业针对性招商,带动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