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坚持“三治融合”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旧貌”换“新颜”,截至目前,全市清单内农村黑臭水体累计完成治理1673条、完成率92.8%,剩余129条黑臭水体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治理,有望提前一年完成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任务目标。
一是齐抓共治,解决“谁来管”问题。突出高位推动。把黑臭水体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现场督进度、解难题,高位推动工作落实。突出上下联动。实施“市级统筹、县级协调、乡镇配合、村级落实”四级联动机制,市级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抓总,县区落实属地职责协调推进,镇村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突出部门协同。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农业农村、水利、住建等部门配合,构建“环保部门开单子、水利部门编项目、农业农村同跟进”协同治理机制,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综合整治。
二是综合施治,解决“怎么干”问题。科学制定治理措施。完善“一水一策”治理方案,精准实施“截污清源、清淤疏浚、活水润田”,消除水体黑臭。全面推广“入户小三格+一格生态池”“大三格+人工湿地”等污水治理模式,实现“污水不入河、污水再利用”。多方筹集治理资金。发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获批国家、省级资金4亿元。整合涉农、水利、文旅等资金,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旅相结合,提升治理效能。目前,利辛县、谯城区已统筹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800万元。拓宽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渠道,通过农投公司融资、申请省农发行贷款、谋划EOD项目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32.9亿元。发挥群众治理作用。探索“积分制”,引导村民通过资金捐赠、志愿服务、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共担成本、共同治理、共享收益,从治水“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如,谯城区淝河镇芦草沟项目群众出资约4万元,占项目总金额的35%。
三是长效久治,解决“管长远”问题。建章立制,常管常护。制定《亳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方案》,建立“1+3+1”水体巡查管护队伍,确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今年以来,抽查水体246条,发现整改问题42条。定期监测,真管真护。对已治理完成的农村黑臭水体,定期监测水质,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严防返黑返臭。2021—2024年完成治理的1158条水体已实现监测全覆盖。以用促管,专管专护。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171条治理完成后的水体被承包利用,适度放养、栽种水生动、植物。按照“谁承包、谁管理”原则,建立“水质保证金”制度,引导经营者主动加强管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养成习惯,用心呵护。坚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倡导移风易俗相统筹,引导农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推行群众自议、自筹、自建、自管“四自”模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打造“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用心呵护干净、整洁、宜居的农村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25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9012308号-1
主办单位:亳州市生态环境局 联系方式:5237600
网站标识码:3416000011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