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亳州市坚持高位推动、系统治理、科技赋能、全民参与,通过建立“党政统揽-部门协同-科技赋能-全民共治-产业疏导-精准管控”六维治理体系,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空气质量得到逐年持续改善,PM2.5浓度累计下降17.2%,连续4年卫星遥感监测“零火点”。
一、高位推进强引领。我市采取常态化管理和集中攻坚相结合的模式,始终把秸秆禁烧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紧抓不放、常抓不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专题督导秸秆禁烧工作。市委书记亲自调度,在午季和秋冬季重点时段,每日以短信形式,向各县区书记通报火点情况和存在问题。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一线指挥、及时调度部署,各乡镇加强巡查值守和应急处置,压实网格包保责任,真正做到秸秆禁烧工作有人管、无死角。
二、部门协同聚合力。由市环委办牵头,采用“督查+纪检”联动机制,抽调环委会成员单位精干力量组成市级督查组,与纪检监察协作区联动,及时发现交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倒逼机制,督促属地及时整改。结合非现场高塔视频平台监控情况,市禁烧办实行“每天一调度、一日一汇总”。根据督查发现问题和典型做法,每天形成禁烧工作简报,报送市领导、反馈县区和乡镇。针对禁烧前期,督促各乡镇及时调度农用机械,开展抢收抢种;禁烧攻坚期,要求死盯硬守,加强人员值守和应急保障;禁烧中后期,积极开展秸秆“五边”清理,开展秸秆堆场专项排查,彻底消除焚烧安全隐患。
三、精准管控固长效。一是“以种促禁”:抢抓农时抗旱抢种,减少秸秆滞留田间时间,从根本上降低焚烧风险(如蒙城县)。二是“以离促禁”: 强力推进秸秆“五离一集中”(离田、离路、离庄、离沟、离林、集中堆放),及时清理,消除隐患(普遍做法)。 三是优化管控。对市级巡查发现问题,50平方米以上的直接纳入火点统计,强化督责问效。强化午收、秋收重点时段全面管控,非重点时段以高塔视频非现场管控,实现科学管控,精准禁烧。
四、科技赋能提质效。“人防+技防”结合,真正实现从火点发现到灭火灭烟的闭环管理。以“线下人防”组建灭火队伍。构建了“五联包”立体责任网络(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队、队包户+党员联户),确保每一个地块出现火点有人管。以“线上技防”快速发现火点。我市通过660套高塔视频信息化手段,对全市国土面积全覆盖监控,经“四级标注(县/乡/行政村/自然村)、八方定位”,实现24小时火点自动识别、精准定位、快速发送。以“机制保障”火点及时处置。建立了“1530” 火点快速响应和闭环处置机制,实现了火点1 分钟研判预警、5 分钟属地响应、30 分钟处置完成,极大地节省了人工巡查成本,提升了禁烧监管质效。
五、综合利用创效益。我市大力实施“秸秆变肉工程”,集中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拓宽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等综合利用渠道。开展农作物秸秆收储竞拍、青储竞拍,实现秸秆变废为宝。建立了生物质发电厂,实现秸秆“变电”。积极运用农业新技术,实施秸秆还田和深翻工程,配套适时深松整地等农艺措施缓解连作影响。
六、全民共治筑防线。各县区均制定了干部包保乡镇方案,构建立体化共管共治网络,实现了责任落实到人、到地块。充分动员广大公益岗、志愿者充实到秸秆禁烧一线,强化一线包保、突出群防群治,形成社会共治。围绕秸秆焚烧的危害、秸秆综合利用等内容,开展“小手拉大手”、“五进”等宣传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秸秆禁烧宣传,形成全社会参与禁烧的良好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25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9012308号-1
主办单位:亳州市生态环境局 联系方式:5237600
网站标识码:3416000011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082号